疫情後新常態-留白的城市規劃
COVID-19出現至今已經歷時兩年多,就連台灣也曾進入三級警戒無能倖免
由於疫苗施打普及率有限以及病毒不斷變種,現在仍持續在全球肆虐蔓延
導致人們的消費結構、生活型態、日常習慣等改變,使得全世界正逐漸走向...
— 低 接 觸 時 代 —
(圖:叮噹的米國生活)
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世界各地頻繁傳出森林大火、暴雨洪災、熱浪、地震...等等天然災害,去年光記錄在案的就多達200多起。而這些天災除了對自然環境、地形地貌的改變,也會對人類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包括健康隱患、生計、壓力...等負面影響隨之而來。
(圖:玉山森林大火)
就在這段時間屋頂花園、田園城市、戶外庭院綠地等環境綠化開始被更加重視,除了實現碳中和改善氣候變遷外,也讓因疫情須封城、封街、封社區時,每戶尚有可與大自然、陽光接觸的機會,因此開始發展與環境共存的未來城市,利用大自然的力量來改革。
(圖:台中中央公園)
— 人 們 與 土 地 的 距 離 —
在許多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一抹綠意往往奢侈難求 ! 比如台北市人均綠地面積為5.3平方公尺,平均每位市民享有的綠地僅不到兩坪,遠低於WHO所建議的人均綠地面積9平方公尺。近年來,因為政策補助、環保意識提高、疫情影響...等因素,人們再次重新思考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我們該如何規劃更宜居的都市?又該如何以更永續的方式與地球的萬物共存呢?
我們來看看各國城市設計師如何巧妙運用小小的一角創造出一片綠意。
↑巴西· Friedrich Bayer Bridge ↑波蘭·卡托維治國際會議中心
↑巴黎・對稱街道 ↑澳洲.小餐館
↑奧斯汀・袖珍露台 ↑越南・透天宅
↑波特蘭.波浪植栽椅 ↑柏林.凹凸小區
打造理想的綠色城市並非一蹴可幾,如何在發展與生態環境中取得平衡,是我們要共同解決的問題,除了有力的政治決策,還要有每一個你我的支持與參與,我們需要健康,更需要休閒生活。
讓我們一起打造永續生態的未來之城!